比较视野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摘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表现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滞后性特征,仿佛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只有模仿,难以超越。事实上,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不是模仿、重演发达国家的所走过的发展道路。同样,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想取得与我国的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成就,关键在于认识和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找到适合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比较视野
近现代以来的人类文明演化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视文化的精神价值超越于文化的经济价值,文以载道,不是用来买卖的,进而文化艺术被人们视为是非功利的,甚至是反功利的;同样,知识分子往往被人们视为推进人类文化进步从而社会进步的殉道者。这样的知识分子,不计较个人物质利益得失,生前往往穷困潦倒,死后则是千古流芳。但是,这一传袭已久的观念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受到不断蔓延的市场经济挑战,商业逻辑渗透到文化艺术领域,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思想精英的批判中悄然崛起。 一、文化产业的发轫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末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毁灭性的影响,然而这场危机却成为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契机,身处经济逆境的人们到歌剧院、电影院寻找心理慰藉,娱乐性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产业的主流。电影、歌剧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这种文化商业化现象对文化艺术价值观的影响远大于其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因而,哲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者们先于经济学家们对其表达了关注,其中最有代表性对文化产业影响较大的是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文化产业”一词便是源自霍克海默和阿尔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书中将电影、广播、杂志、游戏等行业统称为文化产业。当然他们是站在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精英主义的立场上对文化产业进行批判性关注,认为文化的产业化或趋利化是精神的物化,是对文化本质的反动,如他们说,“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装扮成艺术了,它们已经变成了公平的交易,为了对他们精心生产出来的废品进行评价,真理被转化成了意识形态。它们把自己称作工业,而且,一旦总裁的收入被公布出来,人们也就不再怀疑这些最终产品的最终效用了。”[1] 客观地说,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产业的批判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自然也带有历史局限性。7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壮大,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层面上的探讨与研究逐渐取代文化精英主义的批判立场,与之相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开始从战略和政策层面谋划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文化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表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传统产业,另一个方面表现为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美国是这种经济结构现代化的特出范型,据相关机构统计2010年,美国文化产业产值1.627万亿美元,占其GDP的11.1%,是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在速度和比重上最为突出的。世界上多数国家自20世纪末以来已经把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在认识和实践上都是滞后的,而且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确立之际,世界范围内各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展开激烈的角逐,或者说世界文化产业格局正处于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中,这一形势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 二、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 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产业领域相互渗透、相互竞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发展格局。在文化产业的绝大多数行业门类,美国居于领先地位,占据绝对性优势,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以美国为突出的一极,英、法、德、日、韩等多强并存的格局。 纵观20世纪,美国完成了自身的三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的提升,先是二战之后,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建立了美元的绝对统治;其次是随着制造业的衰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通过信息技术革命,实际上再次取得了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创造了知识经济形态;二十世纪末至今,以好莱坞电影为主体的美国文化产业引领了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潮流。因此,美国著名学者布热津斯基说:“如果说罗马帝国奉献给世界的是法律,大英帝国奉献给世界的是议会民主,那么美国奉献给世界的就是科学技术和大众文化。”[2]在最近公布的一个数据中,据普华永道国际会计公司公布的数据,美国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份额的33.1%;好莱坞电影就长期占有全球电影市场70%-80%的份额(占加拿大的96%;法国的70%以上);美国音乐制品占全球音乐市场的三分之一强;互联网交易占全球市场的60%以上;美国书业自90年代以来一直雄霸全球,约占世界图书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美国控制了世界上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美国《读者文摘》有6000多名员工,以19种语言,48种国际版本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编辑出版,总发行量2800万份,年收入20亿美元,如此等等。正如美国学者罗森道夫说:“由于美国在传播和娱乐技术及软件的领域拥有了压倒性的地位,美国有着为这一领域提供动力的独特能力,现在还看不到有挑战者,或者以后也不会有。”[3] 20世纪末以来,其它文化强国如英、法、德等老牌帝国在世界文化产业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1997年布莱尔政府成立了跨部门的“创意产业专责小组”,分析研究英国创意产业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这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官方从战略高度谋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英国的举措影响到其他国家。在政府的推动下,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比英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高出一倍多;伦敦、曼切斯特成为英国核心创意产业基地,并成为欧洲各大城市效仿的对象;英国是世界广告业中心之一,伦敦的广告业仅次于纽约和东京;英国的建筑师在国内和国际享有盛誉;艺术品市场占全球市场的30%左右,列居世界第二;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时装设计产业;流行音乐产业方面高于美国,在影像制品销售领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音像制品出口国及第二大电视节目出口国;在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业等方面,在世界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法国是全球最重视文化战略的国家之一。相比美国而言,法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商业色彩较淡,对于法国人来说,“可买卖的艺术”是不可接受的,把艺术完全商业化是美国这个“大会计公司”的野蛮化举动。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法国的艺术创作、文化旅游、服装设计、电影等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巴黎作为世界的艺术长廊,多年来一直是艺术家向往的圣地,也是服装设计中的“时尚之都”。作为“电影之父”的法国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和最重要的电影生产国,其电影产量名列世界第五。出版业的营业额超过影视与唱片业,可以称得上是法国文化产业的龙头。法国是世界旅游大国,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产,人口6000多万的法国,每年要接待约8000万外国游客,收入约350亿欧元,旅游者人数超过本国人口总数。 德国是文化产业批判理论的策源地,国家没有设置专门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但是,政府为提高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从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文化产业领域大力支持。德国的图书出版业是其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德国现有出版社2000多家,每年的营业额可达104.8亿美元以上。德国每年都举办上百个电影节,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创办于1951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目前,它已被列为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 亚洲的日本、韩国是当今世界新兴的文化产业强国。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贸易立国”,80年代提出“技术立国”,到1996年提出“文化立国”发展战略,2007年确立“日本文化产业战略”,日本在经济现代化的路途上紧跟全球大趋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文化产业强国。韩国在文化产业上也是成功的典型“后发”国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破解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发展困局,1998年才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战略,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韩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的影响很大,或谓之为“韩流”。 2009年,我国才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全面阐述了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决策,特别是重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由此,我国把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要言之,中国文化产业战略起步较晚,已经与我们当前在世界经济中的经济大国地位不相适应;如何奋起直追,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世界文化产业格局中,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处于滞后状态,不仅落后于英法美德等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也落后于韩国、新加坡等后起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整体而言,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位置,尽管有局部领先和行业亮点,大多数文化企业仍然依靠传统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以及加工复制博取文化利益,仍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从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较的视野看,要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科学发展必须遵循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路径或原则,任何拔苗助长式做法无济于事。 首先,坚持内容为本的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路径。文化内容表达的缺失是我国文化产品普遍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无论是电影、动漫还是电视剧、音乐等等,在创意环节缺乏打动人心的文化内涵。法国昂西动漫节主席多米尼克·毕督在2011年动漫节上说,中国每年提交给动画节参评的影片只有四五部短片和个别的长片,相比日韩,不仅数量差距很大,质量上也是如此。一个动画作品的好坏,重要的不在于技术、手段,而是在于有一个精彩、感人的故事。“日韩动画之所以能屡屡获奖,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很大原因是它们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本土化的技术手段表现出来。中国的动漫同行应该更着力于本土文化,在中国的文化里寻找中国的故事,画出独有的中国色彩,并将植根于血液中的中华文化尽情挥洒出来。”“讲述精彩、感人的故事”正是日本对外文化传播最经常的手段,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其动漫与电影上,也体现在图书上。村上春树的作品法文译本经常出现在巴黎的书店里,深受法国人欢迎。[4]而最近韩国歌手朴载相推出的单曲《江南Style》自7月15日发布以来,就登顶韩国各大音源的榜首。两月后,风靡全球。夺得了美国、英国等35个国家与地区iTunes歌曲下载榜的龙头宝座。仅用了76天突破3亿点击数,创下了Youtube有史以来最快的纪录。刷新贾斯汀·比伯之前保持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5]凡此种种,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很强大的激励。 其次,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关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政府起到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关键是政府如何才能最好的发挥作用。美国、加拿大作为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支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欧洲、大洋洲、亚洲的国家,文化产业的扶持更直接、更全面。以欧盟为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如,万花筒计划,预算总额达2650万欧元;亚利安计划,共支出3400多万欧元;拉斐尔计划,总支出为6700多万欧元。此外,欧盟还开展一些文化推广和宣传活动,并给予赞助。日本、韩国亦然。因此,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政府在立法、政策、资金等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这也是文化产业强国展示的共同特征。在这样一种全球背景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出发,在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上,协调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不言而喻的。就政府角色而言,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该归政府的归政府,该归市场的归市场,市场化、产业化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再次,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化与文化产业园建设。通过建设文化产业园集中、聚合文化产业,实行集约化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增强文化竞争力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文化产业通行的做法,也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美国的好莱坞、百老汇、纽约苏荷区、硅谷;印度的宝莱坞;北京中关村、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北京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聚集区;上海虹桥软件园、八号桥、静安现代产业园,等等。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要遵循成熟的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要突出文化产业园与传统工业园的不同之处,基于文化产业的创新本质、文化价值内涵和知识经济的特殊规律,实现文化产业园区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有机统一。 最后,遵循因地制宜地实行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原则。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市场发育、文化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必然带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并呈现梯度和带状发展的特点。因此,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不能搞“一刀切”,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有次序性和梯度性,要符合国情和地情,要警惕文化产业发展中脱离实际的“虚热”,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不能导致数量与质量失衡、规模与效益失衡。在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上,整合全国资源引导发展趋势,进行波浪式的梯度开发,注重突出文化特色和主导优势产业,可以借助局部突破形成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高地,重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地形图。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应该优先发展高科技高创意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完善专业化的有深度创新活力的产业聚集;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升级和功能再造,建设世界性的文化创意中心城市。中部地区应该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大力开发文化资源;积极研究文化创意创意的增长特性,培育产业增长极,吸纳东西部资源,带动中部经济社会崛起。西部地区应该以加大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涵养产业生态;发展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一、二产业的升级与融合。 四、结语 在文化产业实践中人们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中国文化产业首先要从规律层面借鉴文化产业强国的经验,另一方面,在自身文化产业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是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路径。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等著:《启蒙辩证法》渠敬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2]参见李怀亮,刘月笛主编:《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255页。 [3]See Edward Herman & Robert McMhesney,The Global Media,Washington:Cassell,1997年版,第188页。 [4]参见新华网:以巴黎为舞台的东亚文化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12-01/17/c_131363620.htm [5]参见华西都市报:《江南Style》持续走红http://ent.qq.com/a/20121003/00012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