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在《学习时报》发表文章
5月30日,《学习时报》第06版刊发我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张健的理论文章《从“陋”与“乐”看君子安贫乐道》。文章以1452字篇幅深度解读颜回安贫乐道的思想精髓,为新时代党员干部修身立德提供历史镜鉴。 文章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存状态切入,揭示其“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密码——以道义追求超越物质匮乏,以内心充盈抵御外境困顿。作者指出,这种境界与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的教诲一脉相承,更与当代“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价值观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文章强调,颜回之“乐”绝非消极避世,而是建立在“见其大而忘其小”的智慧抉择之上。当个人名利与德行追求产生冲突时,唯有坚守“义然后取”的底线,方能实现“贫贱不能移”的精神挺立。 文章对当前构建学习型政党、培育干部队伍良好作风具有现实启示:面对名利诱惑需保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定力,遭遇困境时当涵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从容。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从“陋”与“乐”看君子安贫乐道 张 健 山东曲阜明故城内有一座颜庙,是 祭祀孔子弟子颜回的庙宇。颜庙内有一 座亭子,名曰“乐亭”,乐亭不远处立 有“陋巷故址碑”,“陋巷”便是当年颜 回居住的地方。这里的“乐亭”和“陋 巷故址碑”都是为了纪念颜回而修建 的。奇妙的是,“陋”与“乐”这两个 反差极大的字,却都用在了颜回一人 身上。 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被后世尊为“复圣”。据史料记载,颜 回深思善学、以礼修身,虽身居陋巷, 却乐于其道、不改其志,因此深得孔子 喜爱。孔子曾称赞颜回:“贤哉,回 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面对穷困,我 们常人看到的是苦和陋,而颜回看到的 却是乐与道。于是,后世便以“安贫乐道”来称赞颜回。 安贫乐道是儒家的一种立身处世之 道,也是为后人所称颂的一种美德。“安贫”反映的是面对清贫却安然恬静 的坦然态度,“乐道”反映的则是追求 道义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在儒家看 来,精神上的充裕足以弥补物质上的不足,而物质上的充裕却绝不能平衡精神 上的匮缺。因此,孔子才说:“君子忧 道不忧贫。”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懂得去克制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把更高的理想放在人生境界和道义上。这种人生境界和道义上的追求才能让人豁达乐观、通达坦荡,也才能给人以无穷的快乐。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快乐,虽然生活 贫苦,但颜回甘之如饴。 以古鉴今,颜回的“陋”与“乐” 给我们带来三个方面的启示。 坦然面对人生穷困与显达。穷与达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对于穷与达,儒家的观点辩证而又坚定。孔子说,“贫而乐,富而好礼”。孟子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个豁达的为政 者,得志,济苍生,安黎元,施仁政以惠百姓;不得志,修身心、养正气,仰 天地以立人间,总能以一种平淡却又不 失积极的心态,去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起浮浮。尤其是面对后者的时候,豁达的为政者会逢穷困失意而不困惑,遇忧患阻隔而不消沉,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总能够固守自我,不失气节。这便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固穷”。颜回也正是因为能够“固穷”,才能在贫苦的生活中甘之如饴。 智慧抉择个人名利与德行。儒家主张“先义后利”,儒家从来就不反对对名利的正当追求。但是,儒家也绝不因此便认为,名利就是通往快乐的康庄大道。相反,违背道义而得到的名利反而 会让人夜不能寐、惶惶不可终日,真正的快乐还是源自我们内在德行的富足与 充盈。《礼记·大学》 中“富润屋,德润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财富只能装潢我们的房屋,而德行却能润泽我们的身心。德行是内在的,它“求之在我”,而且永远不会消失;但名利是外在的,它“得之在他”,且总有一天会被用完。因此,一个人要想得到真正的 快乐,就不要为名利得失而困扰,受进 退留转所左右,而是应该转身向内,去呵护自己内心的善端,培育自身高尚的 德行。收获美好德行的那一天,也就是真正快乐的那一天。 执着追求崇高境界与道义。如果说,坦然面对人生穷困与显达、智慧抉择个人名利与德行是我们获得快乐的必要条件,那么对崇高境界与道义的执着追求才是我们保持快乐的永恒动力。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把更高的追求放在崇高境界和道义上,这种对崇高境界和道义的追求才能让人豁达乐观、通达坦荡,也才能给人以无穷的快乐。以崇高境界和道义为 最终追求,即便是苦,那也是一时的,而乐却是一世的。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追求,孔子才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周游列国虽累累 若丧家之犬,却依旧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也正是因为有着 这样的崇高追求,才能“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